首頁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形成過程

字體:16+-

綜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形成過程,不難看出,有幾個方麵的因素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的思想進程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其一,對於人類的前途命運及其自由解放道路的深切關注和自覺探索;其二,對於人類思想文化成果尤其是哲學思維成就的自覺學習和吸取;其三,對當時尚存的思想理論問題尤其是各種錯誤思潮的自覺反省、批判與清算;其四,對自身的思想意識的不斷反思、批判與超越;其五,立足於當時人類文明全部成果的自覺建構與創造。

我們知道,馬克思本人對哲學的興趣是建立在他對人類命運的自覺關注的基礎之上的。從青年時代起,他便認為,“人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 因此,“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9]。 把自身的完美建立在為他人以至人類幸福而工作的基點之上,這就使得馬克思不僅在其精神境界上具有崇高性和超越性,而且在其實踐理念上具有現實性和人類性。應該說,正是為人類幸福而工作這樣的崇高理想與現實社會關係的製約性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激發著馬克思不斷地從事著思想的探索與實踐的創造。

青年馬克思是通過黑格爾主義和費爾巴哈主義而“走向曆史(和辯證)唯物主義” 的。正是在對黑格爾的自我意識理論的闡發和發揮中,馬克思以一種唯心主義的方式提出了認識與實踐的問題、哲學與世界的關係問題。自我意識是與實體相對立的概念,對自我意識與實體關係的探討是古希臘哲學的主題。黑格爾力圖用自我意識來統攝人類精神的發生和發展史。馬克思雖然也強調和重視自我意識, 讚成用自我意識來說明自然的實在性,但他既不把自己限製在自我意識之中,也不把自我意識看作一種無對象、無基礎的純粹主觀精神,而是主張從自我意識與現實的聯係中來把握自我意識。在他看來,自我意識作為一種意誌力量必然要在與外部世界發生關係的過程中變為實踐的力量:“一個本身自由的理論精神變成實踐的力量,並且作為一種意誌走出阿門塞斯的陰影王國,轉而麵向那存在於理論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現實。”[10]這樣,馬克思就從理論實現的角度提出了實踐的問題,並將其引入到自己關於自我意識的理論中。不僅自我意識應當麵向世俗現實,哲學也不能離開和脫離現實。馬克思說:“哲學已經不再是為了認識而注視著外部世界;它作為一個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說與世界的陰謀發生了瓜葛,從透明的阿門塞斯王國走出來,投入那塵世的茜林絲的懷抱。”[11]在當時的馬克思看來,“哲學的實踐本身是理論的”,但正是在與現實生活的相互作用之中,哲學不斷地世界化,世界也不斷地哲學化,而“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在這裏,盡管青年馬克思對實踐與自我意識、哲學與世界之間關係的理解還沒有超出唯心主義的限閾,但他將實踐概念引入自己的哲學,並將其作為考察自我意識與現實世界、哲學與對象世界之間關係的鑰匙,對他後來建立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的哲學觀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