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人學研究貫穿於他的革命鬥爭和哲學理論活動的始終。
《博士論文》(1839年初至1841年3月)是馬克思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它鮮明地表現了馬克思對於人的問題的關心。馬克思寫作此書的目的,就是要闡明人與環境的關係,通過改造環境爭取人的自由。表麵上看,論文探討的是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和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之間的區別,而實際上這不過是為人的自由作自然基礎的論證。原子“脫離直線的偏斜”,“是個人意識的象征,個人意識隻有離開世界,才能在這個使它感到無能為力和受壓迫的世界中確立自己的自由”[20]。此時,論文所持的觀點還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人的本質是自由,這是黑格爾的也是包括馬克思在內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共同信念。不過馬克思已經以萌芽的形式表現出不能以逃避現實的方法去追求“絕對自由”,看到了人與環境、哲學與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
從1842年,馬克思開始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轉變。這種轉變的具體機製在於馬克思的哲學、政治、曆史、法律觀點的相互影響。馬克思為《萊茵報》寫了關於出版自由問題的政治性文章,號召“不僅用矛頭而且用斧頭”去為自由而戰鬥。1842年10月,馬克思任《萊茵報》主編,開始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社會政治觀點和哲學觀點發展的新階段。這種發展是同現實鬥爭緊密聯係的。他們在為勞動人民的利益采取行動的過程中,具體分析了大量的政治問題,初次接觸到了經濟問題,認識了當時存在的共產主義學說。在他們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分析中,自發地產生了唯物主義因素。
1843年3月,馬克思退出《萊茵報》。這年春夏,馬克思在克羅茨納赫撰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這份“手稿”表明馬克思自覺轉到了唯物主義立場,在人的問題上開始同黑格爾劃清界限。他借助於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把被黑格爾顛倒了的國家和人的關係重新顛倒過來:國家不是人的存在的基礎,“國家的職能等等隻不過是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和活動的方式”。在對人的本質理解上,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忘記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21]。在這份“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指出了無產階級是一種能夠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社會力量,並提出了自己的社會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