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基礎上,關心人的問題,研究人的學說,形成了豐富的人學思想。由於馬克思注重人的學說,所以他十分重視對曆史上的人的學說,如人本學、人類學,以及人道主義的探討;由於馬克思遵循唯物主義曆史觀,所以他的人的學說又不同於曆史上的人的學說,不能簡單地歸結於或等同於人本學、人類學和人道主義。西方學者所說的“人本學的馬克思”、“人類學的馬克思”、“人道主義的馬克思”,都是被肢解和曲解的馬克思。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特質,最鮮明地體現在它同人本學、人類學和人道主義的關係中。正確地了解和把握馬克思人學思想同人本學、人類學和人道主義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係,這的確是一個理論難題,而且是涉及世界觀和曆史觀的根本問題。
第一,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人本學。
人本學,又稱人本主義。所謂人本學或人本主義,最簡單地說,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的一種哲學理論。它是人道主義思潮的哲學基礎。馬克思關注人的學說,就不能不重視對人本學的研究。
歐洲人本主義的源頭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所說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可以看作人本主義的最早宣言。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是一種特殊形態的人本主義。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自由意誌和人對於自然界的優越性,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突出人的本性中的感性內容。與此不同,17—18世紀的人本主義,則突出人的本性中的理性成分。啟蒙學者高舉理性的旗幟,以理性為尺度審視、評估一切,希望建立一個理性王國。
歐洲人本主義的最典型代表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人本主義。費爾巴哈宣稱,他的哲學改革,就是要創立人本學,以反對宗教神學。他說,“我的學說或觀點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這就是自然界和人”;“我的著作以及我的講演的目的,都在於使人從神學家變為人學家,從愛神者變為愛人者”[7]。他說:“新哲學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因而也將人本學連同自然學當作普遍的科學。”[8]他還認為,哲學的改革也同時改變了哲學研究的方法,“我的‘方法’是什麽呢?是借助人,把一切超自然的東西歸結為自然,又借助自然,把一切超人的東西歸結為人”[9]。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根本特征就是,用自然界代替絕對觀念,把理解人看作理解自然界的一把鑰匙,在內容和方法上把人提到第一位,當作他整個哲學分析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努力將唯物主義一元論貫徹到人學研究之中,他說,人本主義“這個原理是要把人看作隻具有一種本性的生物,而不應該把人的生命切成屬於各種不同本性的幾半,應該把人的活動的每個方麵看作是……整個機體的活動”。他又進一步補充說,人本主義“是這樣一門科學,它無論談到人的生命過程的哪一部分,都永遠記得:整個這一過程以及它的每一部分都是發生在人的機體中,這個機體就是產生它所研究的現象的材料;現象的性質是由材料的性質所決定的,至於現象發生的規律隻是自然界規律發生作用的特殊的個別情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