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體性對內表現為人的人格、個性,主體性的提高也就是人格、個性的發展;人的主體性對外則表現為人的活動能力,主體性的提高也就是人作用於客體的活動能力的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活動能力是人改造自然的生產力;人的主體性的提高表現在人的多種能力的提高上,但最根本的是表現在人的生產力的提高上。“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於勞動生產力。”[105]
生產力是唯物主義曆史觀的重要範疇,也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重要範疇,它鮮明地反映了人在社會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唯物主義曆史觀之間的內在聯係。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曆史的基礎”[106]。人類社會的存在是和生產力分不開的。人類要進行活動,首先要能夠生存下來;人要生存下來,就要有維持自己生活的物質資料;人要獲得物質生活資料,就必須進行生產勞動;人要進行生產勞動,就必須具有生產力。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生產力及其發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在這兩種矛盾中,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是決定性的,它決定著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這對矛盾的性質、狀況和發展;而在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中,生產力又是決定性的,它決定著生產關係的性質、狀況和發展。因此,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最終的決定力量。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就是,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引起生產關係(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生產關係(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引起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而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又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從而影響生產力的變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