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批判舊世界、舊哲學的過程。這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黨性原則的集中體現。
哲學是有黨性的,人學也是這樣。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黨性鮮明地表現在揭示無產階級的地位,喚醒無產階級的意識,指明無產階級的前途,從而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的立場上。
1835年,年僅17歲的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中學畢業論文中,把忘我地為人類服務視為畢生的任務,“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麽,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1]。馬克思的一生是高尚地、忘我地為人類服務的一生。無論在青少年時期還是在以後的歲月,他最喜歡說的名言之一就是“為人類工作”[2]。“為人類工作”,對於馬克思來說,也就是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工作。
1843年,年輕的馬克思為抗議普魯士政府查封《萊茵報》,在該報上刊登了一幅政治漫畫——被鎖鏈鎖住的普羅米修斯。這正是馬克思形象的自我寫照:人類曆史上的“盜火者”,無產階級的普羅米修斯。1849年,馬克思任總編輯的《新萊茵報》又被迫停刊,在最後一期發表了致科倫工人的告別書,告別書的結尾是這樣說的:“‘新萊茵報’的編輯們在向你們告別的時候,對你們給予他們的同情表示衷心的感謝。無論何時何地,他們的最後一句話始終將是:工人階級的解放!”[3]
1848年,時年29歲的馬克思在完成的《共產黨宣言》中以天才的、透徹鮮明的筆調全麵敘述了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並把以往抽象的人道主義的舊口號“人人皆兄弟”改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一點,就足以表現和證明馬克思是如何把自己的一生和無產階級的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直到晚年,為完成《資本論》的寫作,馬克思犧牲了健康、幸福和家庭,仍忠貞不渝,至死不悔。1867年4月30日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嘲笑那些所謂‘實際的’人和他們的聰明。如果一個人願意變成一頭牛,那他當然可以不管人類的痛苦,而隻顧自己身上的皮。但是,如果我沒有全部完成我的這部書(至少是寫成草稿)就死去的話,我的確會認為自己是不實際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