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意識與科學意識糾結夾纏在一起,互相影響,難以截然分離,任何把它們當作是“兩塊”、“兩個部分”的思想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但這並不等於說不能把價值意識看作是相對獨立的現象,研究者不能將眼光聚焦在它身上進行研究。實際上,無論是對於何種複雜的現象,人們都可以也往往是借助於思維的抽象力,將需要研究的那個方麵從原來的聯係中抽離出來,或是把其他的方麵遮蔽起來而將需要研究的那個方麵突出出來,從而對它進行研究。我們對價值意識的研究也隻能如此,必須如此。當我們把科學意識或非價值意識遮蔽起來而看待價值意識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價值意識也是具有著一定的層次的、複雜的現象,了解價值意識的複雜性,首先得明白這些層次。大致說來,這些層次有:下意識的層次、情感—心理的層次和理智—觀念的層次,並且各自都有一些不同的形式。
發現人的下意識的存在,是弗洛伊德的一大功績,也由此奠定了弗氏在現代心理學中的地位。按照弗洛伊德的意見,人的顯意識,即人們自覺到的意識,隻是整個意識的一小部分,猶如一座冰山浮出海麵的部分,更大的部分還浸在海水中,這便是以前不為人知的下意識或潛意識。照弗氏的看法,這一部分才是真正決定人的行為動機的最基本的力量和原因,而且也是決定著顯意識的基礎。盡管由於他的泛性論、機械決定論和主要是從病態人格的扭曲心理中得出一般的結論,受到後世的批評,但自他之後,下意識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作為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沒有人能夠否定的了。
下意識與人的本能活動直接聯係,是本能性的意識或對本能的直接意識。我們在前麵說過,動物的趨利避害行為構成了人的活動的自然基礎和生物學前提,盡管對人而言的利害遠遠超出動物的利害,但趨利避害也是人的活動的基本模式。恩格斯就曾經說過,“人來源於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隻能在於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於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1]現實的個人無一不受著自己的肉體結構和生命本能的製約,其活動的動機往往也就是受著下意識層麵原因的影響,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就是受其決定的。來自本能的一些原始衝動,一些與個人所受的教育和所接受的規範相衝突的、連自己都覺得羞恥害臊的一些念頭,遭到顯意識的壓抑和禁止,似乎是克服了這些念頭,其實是將它們壓到了下意識的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