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精裝)

一、主客體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字體:16+-

中國價值理論的興起和發展是與實踐標準討論及其引發的思想解放運動相關聯的,由於在當時的哲學理論體係中,確切地說,在通行的權威的哲學教科書體係中,實踐、主體和客體都主要被看作是認識論的基本範疇,因此對價值的討論也就首先和主要在認識論的範圍內來進行。從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的關係到對價值真理概念的爭論,都顯現出這種從認識論角度進行研究的特征。在現在通行的哲學教科書中,價值問題也是放在認識論部分來講授的。雖然說後來隨著價值理論研究的深入,已經逸出了認識論的範圍,但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仍然把價值問題當作是認識論中的問題,是如何通過對價值這種特殊現象的合理認識而達到價值真理的問題,這就極大地限製了價值理論研究向縱深發展,價值理論研究對於思想解放的意義,對於重新理解哲學形成合理的現代哲學觀的意義,就難以得到充分的體現。後來一些研究價值理論的同誌,提出應該超越和揚棄主客體分析範式,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實際針對的就是從認識論角度研究價值問題的局限性。

我們知道,傳統上理解的認識論實質上是一種知識論或認知論,主要討論認識(知識)如何發生、如何達到真理、如何驗證真理的問題。這種認知論或知識論,第一,它不涉及道德和審美關係,因為它自己就定位為與倫理學、美學相區別的,僅限於知識形成過程的學問,如果說它以真為核心範疇,那麽這裏的真與善和美是相區別並相並列的。康德的三大批判就是這麽個框架,實際上傳統認識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康德哲學的影響而形成的。

第二,認識論抽象的現實模型是科學認識活動,是科學家們探索自然奧秘的活動過程,麵對自然世界,科學家作為人類認識的代表而進行工作,他們的發現就是人類的發現。或許正因為這個緣故,在認識論中認識主體便被抽象被設定為“理論人”,一種脫離了各種社會關係、不受任何實際利益和立場的製約、一門心思要發現真理的人,同樣,認識客體則被設定為自在存在著的隻等著人去認識的客觀對象,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也隻是一種“理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