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意識是價值現象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一個基本觀點,但這並不是說一定要先有價值而後才有對價值的意識。價值對價值意識的先在性隻是邏輯意義上的先在性,而不能理解為時間意義上的先在性。從時間上說,它們不存在絕對的誰先誰後的問題,至少爭論這個誰絕對在先誰絕對在後沒有太大的意義。從現實的活動過程看,可以是先存在了價值然後人們才意識到這種關係,也可以是人們在觀念中先設想出某種價值,而後再在實踐中創造出這種價值來。價值和價值意識都是在人們的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實踐是價值的源泉,也是價值意識產生的根源。
價值和價值意識都以實踐中主客體的分化,以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為前提。主客體的分化過程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這其實也就是從動物的本能活動轉化為人有目的的活動的過程。動物的趨利避害的行為模式,是動物本能的一種表現,而這種行為模式以及在動物心理上的內化,卻是人的價值意識的一種前提。原始先民的活動,是一種與動物的活動沒有多少差別的活動,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同這一階段的社會生活本身一樣,帶有動物的性質;這是純粹的畜群意識,這裏,人和綿羊不同的地方隻是在於:他的意識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說他的本能是被意識到了的本能。”[1]但正是這種對本能的意識,使得本能以及本能式的趨利避害行為對象化了,不僅使之受到了一定的有意識的調節和控製,更主要的還是形成了日益擴大日益豐富的屬人的精神世界。對動物而言的利害變成了對人的價值現象,人的行為成為了人實現自己的目的的手段,不但是對象對人的直接性利害關係,而且還有行為的效益、效率即行為本身及其結果對人的價值關係,都成為意識的內容。人不僅在意識中而且在現實的活動中把自己當作是主體,當作是目的性存在,而把一切其他的存在都當作是客體和手段,是供人使用和利用的對象。這種關於手段和目的的意識,關於對象之有用無用、有利有害的意識就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價值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