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的的對象性活動就是現實的人的現實的活動,是人們的實踐活動。實踐構成了人的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而價值,本來就是人在現實的實踐和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解決、在實踐中發展的問題。實踐是一切價值的根本源泉,也是理解價值問題的根本途徑。
對於實踐,過去的哲學家們也有所述及。在中國古人那裏,有所謂“踐履”、“踐行”、“行”,在西方,亞裏士多德認為“實踐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內的活動”,在他看來,倫理學、政治學都屬於實踐的哲學。康德提出了“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概念,認為實踐理性是通過規範人的意誌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動。康德著名的《實踐理性批判》,就是專門討論倫理學的著作。
可見,在以往的哲學家那裏,實踐主要都是被看作是一種道德行為、道德行動而進行討論和處理的。黑格爾繼承了康德的遺產,賦予“實踐理性”以更寬泛的意義,提出了“實踐理念”的概念。在黑格爾看來,理論理念的任務是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實有效的客觀性作為思想的內容。實踐理念則高於理論理念,實踐活動的任務在於既揚棄認識的主觀性,又揚棄客觀世界的片麵性,創造出新的現實。黑格爾不僅指出了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區別,而且涉及實踐在改造世界、創造人類曆史方麵的重要意義,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黑格爾把實踐看作是實現絕對觀念的一個環節,本質上還是一種觀念的活動,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把實踐與生活聯係了起來,提出“理論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實踐會給你解決”,把生活、實踐看成是理論的來源。但費爾巴哈並沒有真正理解實踐活動,他把生活也主要看作是吃喝、消費對象的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費爾巴哈“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隻是從它的卑汙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