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指出:“馬克思學說是人類在19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當然繼承者。”[1]這表明,同任何思想一樣,馬克思的學說直接來源於西方近現代思想史。但是,這種“繼承”並不是拿來就用,而是“批判地”繼承,即馬克思在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空想社會主義批判的基礎上,創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科學學說——馬克思主義。這三個批判並不是各自獨立、彼此分開的批判,而是統一於馬克思的整個思想變革過程之中。正是在這三大批判的過程中,馬克思創建了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政治經濟學理論以及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革命家的身份和其理論的旨趣表明,這三個看似不同層麵的批判、三種看似不同的理論卻服務於同一個主題: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有製形式乃至生產關係,把人從資本的抽象統治中解放出來,最終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首先就是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誕生,本質上就是這三個批判的結果。具體地說,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建立,一方麵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空想社會主義批判的三統一;另一方麵是曆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三統一。縱觀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形成的邏輯曆程,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在這“兩方麵”的三統一中,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
(一)哲學批判與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誕生,就其深層的理論根源來說,是奠基在對整個舊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基礎之上的。具體來講,這一批判大致包含三個方麵的內容: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的批判、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批判和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批判,正是通過這些批判,馬克思建立了以“人的感性活動”為存在論基礎,以“現實的人及其曆史發展”為主要內容,以曆史為解釋原則,以“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為理論旨趣的曆史唯物主義學說,從而為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走向“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