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史的現實前提
正是按照“感性活動”的本體論原則,馬克思討論了曆史的“現實的前提”。在他看來,唯物史觀由以出發的前提既不是教條,也不是任意的虛構,而是一些隻有在想象中才可能加以拋開的現實的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55]在這裏重要的有兩點:第一,人們的活動;第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在曆史的理解中排除人們的活動而僅訴諸“物質生活條件”的看法是狹隘的、片麵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在馬克思看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為他們的活動所改變的,而且其中既包括他們現成地得到的物質條件,也包括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條件。沒有這種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和創造,甚至根本就談不上曆史;曆史的前提是“現實的個人”,而現實的個人既是他們的活動又是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排除了前者,我們就隻能設想動物的生存條件,因而隻能設想動物的“曆史”;排除了後者,人們的活動就將蛻變為“自我意識”之類的“純粹活動”,因而隻能設想思辨思維的“曆史”。現實的曆史——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而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製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係就構成為曆史的“自然基礎”;但是,為了使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實際地成為曆史的第一個前提,那麽單純的“自然基礎”顯然是不夠的:“任何曆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曆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56]
這個出發點的性質無疑是根據生產勞動來確定的;因為生產勞動不是別的,正是人類生命的自然基礎以及這一基礎在人們的活動中所發生的變更。而且不消說,這個出發點是徹底唯物主義性質的:正像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是感性的、物質的條件一樣;人們變更這些條件的活動同樣是感性的、物質的活動。正像非感性的活動不可能直接改變感性對象一樣,隻有馬克思所說的“物質實踐”才可能同時是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因此,這樣的曆史前提——作為物質的生活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由感性的、物質的活動所發生的改變——“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