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

啟蒙:對社會生活的一種複雜性理解

字體:16+-

新世紀以來,啟蒙與現代性問題的研究成為國內學界關注的熱點。參考當下“時興”的大數據研究手段,筆者在知網、百度和穀歌上,分別以“啟蒙”、“革命”為關鍵詞,限定時間段為1949—1977年、1978—1989年、1990—1999年、2000年以來進行檢索,其檢索出的文獻數量顯示:“啟蒙”呈遞增趨勢,“革命”呈遞減趨勢;在20世紀90年代初之前,“革命”數量高於啟蒙;在20世紀90年代初之後,“啟蒙”數量高於革命;二者數量變化的臨界點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當然,以知網、百度和穀歌為代表的網絡平台收集數據的完整性並不完備,所收集的數據也並非全部具備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性,甚至其中夾雜著大量的冗餘和重複,但這一檢索結果大致反映出國內學界對啟蒙問題與日俱增的關注熱情。

在上述比較的基礎上,筆者在知網上以啟蒙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按照1949—1977年、1978—1989年、1990—1999年、2000年以來四個時間段對檢索得到的文獻進行整理,筆者發現,2000年以來國內學界關於啟蒙研究的學術文獻呈現出井噴的趨勢,新世紀以來這一研究的文獻數量超過之前的總和。其中,大部分文獻的主題圍繞啟蒙與現代性的研究展開。

一、啟蒙話語的興起

新世紀以來,學界關於啟蒙的討論日趨深化,從思想層麵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學者們看來,啟蒙不僅意味著個體認識方式的改變,更意味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這一變遷過程不僅涉及器物和製度,而且深入到思想、曆史、文化、藝術等精神理念層麵。

誠如張光芒等在《論新世紀的啟蒙話語及其思想譜係》中所指出的那樣,新世紀啟蒙思想譜係的新變化表現在社會、階層、個體、心靈由表及裏的四個層麵。張光芒回顧並梳理新世紀的啟蒙話語方式:“其一是社會層麵,著重探討社會、文化結構模式的重新取徑;其二是階層層麵,表現為‘底層’話語以及盧梭意義上的平等意識凸顯;其三是個體層麵,體現為對自由命題的重新探究;其四在心靈層麵,表現為信仰意義上的人性價值突入。”他指出,“在一個長期需要啟蒙的社會,在一個需要不斷啟蒙的時代,真正走向‘新’的,發生‘變’的,不是‘啟蒙’這一概念或相關詞匯,而是關於‘啟蒙’的話語方式、考察視角、表達理路、邏輯指向等等”,“新世紀啟蒙話語及其價值重構所展示的思想譜係依然是一個‘未完成的工程’,不過令人感到慰藉的是,這畢竟是一個新的係統工程”[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