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馬克思的思想博大而精深,從特定視角對其展開概括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傳統蘇聯教科書體係“三個組成部分”的建製,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1],但在某種意義上遮蔽了馬克思思想的總體性原則,從而掩蓋其思想家、理論家、革命家的光輝。其實,馬克思並沒有把自己預先設定為哲學家,或是經濟學家,抑或社會學家,用現代學科建製中的某一學科來“規範”馬克思的身份會大大窄化其思想的視域。按照韋伯的觀點,現代學術的分化是一個合理化的過程,專家對越來越小的領域知道越來越多的事情;在塗爾幹看來,現代學術分工是避免競爭的產物。如何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實現一種總體性的解讀,是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重要任務。受製於當代學術分工體製,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往往受到所謂學科門類的局限,這種人為性的劃分無疑是外在的。馬克思時代的思想家,具有一個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對“時代”的反思,無論是以斯密為代表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還是以孔德為代表的法國社會理論家,還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家,他們都沒有預先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學科領域內,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對時代生活的精神反思。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思想退出、學術登場,當代馬克思哲學研究已經突破了傳統的解釋體係和學科建製的藩籬,建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領域基礎之上的總體性的哲學思考成為一種趨勢。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家的工作往往包含著對時代問題的“診斷”。對於資本主義時代,馬克思的“時代診斷”是其內在問題意識獲得的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所指明的曆史時代之中,當代中國學術理論的發展仍然沒有偏離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理論效應史。以現代性批判作為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基本視角,具有總體性的特質。這一基本理論視角的確立,有助於克服傳統的解釋體係和學科建製的局限,從而深化我們對馬克思哲學內在邏輯和曆史發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