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陽經濟區的形成
沈陽經濟區的前身是遼寧中部城市群。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推動下,“沈陽經濟區”的概念應運而生,短短幾年間,便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我國第八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一)沈陽經濟區的前身——遼寧中部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區域範圍內雲集相當數量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城市之間的內在聯係不斷加強,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城市群的形成是一個地區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是聞名中外的重化工業高度集聚區,是中國最重要的裝備工業和原材料工業基地。
沈陽經濟區(中部城市群)重化工業的產業框架和城市群雛形始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日本帝國主義為掠奪遼寧省和東北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對中國及亞洲侵略擴張提供支撐,竭力發展為侵略擴張服務的沈陽機械軍工業、鞍山的鋼鐵工業、撫順和本溪的能源工業、遼陽的軍事化工業等。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這一地區初步發展為當時中國大中城市最密集、重化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做出加快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戰略決定,考慮原有工業基礎和當時優越的地緣條件,把發展重點放在東北地區,特別是重點傾斜於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經過“一五”、“二五”時期的國家重點建設,該地區成為當時最先建成的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形成了比較雄厚的工業基礎以及內在聯係緊密的重化工業體係。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宏觀發展環境改變,國家戰略重點轉移,經濟體製變革。遵循舊體製和傳統發展模式的遼寧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結構性、體製、機製矛盾突出。以沈陽為中心的沈陽經濟區(中部城市群)作為遼寧和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地區,經濟發展麵臨重大困難。盡管沈陽經濟區重化工業在全國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受到挑戰,但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通過不斷加大調整和改革力度,沈陽經濟區也取得了較大發展,依然是全國重要的裝備工業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