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水入連
大連市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為600~900 mm,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天然降水的主要特征是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幅度大,西北部的營口、鮁魚圈和南部的普蘭店、大連、旅順,年平均降水量為610~670 mm,長興島年降水量最少,為570 mm左右。遼東半島東海岸降水量明顯高於西海岸。遼南地區枯水年和豐水年會連續出現,全年降水量的60%~70%集中在夏季。天然降水的區域分布不均,在北部山區降水集中程度,最大平均相差超過1.6倍。水資源短缺成為製約大連發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大連市連續發生嚴重幹旱,旱情持續時間之長、波及麵之廣、危害與影響之大,都是曆史上罕見的。2001年6月15日,旱象發展到頂點時,城市供水告急。全市城區周圍擔負供水任務的9座中小水庫總蓄水量降至1 450×104m3,扣除死庫容,可用水量僅700×104m3。向大連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碧流河水庫蓄水降至曆史最低點,蓄水量為8 250×104m3,扣除死庫容7 000×104m3,可供水僅有1 250×104m3。為解決大連水資源的短缺的問題,大連市政府進行了多項引水工程,以緩解水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大連市先後擴建碧流河和英納河水庫,實施三期引碧入連工程和兩期引英入連工程。
(一)引碧入連
引碧入連工程以大連城市供水為主,兼顧沿途農業用水、中小城鎮用水的跨流域調水工程。1986年竣工的碧流河水庫位於大連市東北170 km處,總庫容9.34×108m3,年調節水量4.03×108m3,是大連市重要的水源地。為緩解城市供水困難,先後建設了引碧入連一期、二期應急供水工程,每年能為城市供水2×108m3。引碧入連工程分為北、南兩段。北段始於碧流河水庫壩下,止於窪子店水庫左壩頭受水池,為主要的引水工程;南段為進入城區的受水工程。工程主要由取水頭部及輸水總幹線、防洪工程、分水樞紐等組成。輸水總幹線全長67.75 km,天然落差25 m,包括暗渠、倒虹吸、隧洞等主要建築物。地震設計烈度為Ⅶ度,供水流量為13.89 m3/s,總幹渠渠首最大供水流量為15.05 m3/s,年總供水量為3.33×108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