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理性、自由與實踐批判:兩個世界的內在張力與曆史理念的動力結構

後記

字體:16+-

拙作源起於1999年的博士學位論文。在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以來的16年中,我通過修改、加工、潤色學位論文中的若幹部分,在《哲學研究》、《現代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了約十數篇論文,並因此順利完成了從講師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職稱評定過程。進入2011年以來,我又在以往修改工作的基礎上,作了大幅度的改寫、擴充和再加工,篇幅擴展了一倍半以上。

在拙作終於收筆之際,與拙作有關的若幹問題需要作簡要說明。

關於拙作題目的確立

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原題為“理性與自由——曆史哲學精神的考察”,以康德黑格爾曆史哲學與馬克思曆史理論為主要考察對象。由於馬克思批判的革命的實踐哲學很難被概括進以“理性與自由”為題的闡釋框架中,所以2003年底開始對學位論文進行修改時,我把題目修改為“理性、自由與實踐批判——曆史哲學精神的考察”。此後由於工作變動,崗位轉換需要時間適應,以及身體、精力、教學、讀書興趣的擴大和轉移等原因,論文修改僅僅進展到一個非常粗糙的3.5萬字的“導論”就停了下來。直到2009年申報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時,我才再次啟動論文的修改計劃。此時離博士畢業已經整整十年了。在課題論證的過程中,受李澤厚先生影響,我又對副標題作了重要修改,調整為“理性、自由與實踐批判——兩個世界的內在張力與曆史理念的動力結構”。2014年6月申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時,題目調整為“理性、自由與實踐批判——康德、黑格爾與馬克思:兩個世界的內在張力與曆史理念的動力結構”。在申報通過後進一步修改加工的過程中,我又曾嚐試把正標題改為“理性·自由·實踐批判·世界曆史”。我還曾嚐試用“理性、自由與世界曆史”這一也許更好些、更符合我的意願但最終沒有采納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