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個世代以來,人類的活動都由本能觀念控製著。本係統講演的目的是分析科學在構成這種觀念的背景時的反應。當說明一切後,關於事物的結局,這種背景就會形成某種含糊的哲學形式。這三個世紀構成了現代科學的時代,它們圍繞著上帝、精神、物質以及用簡單位置表示物質而產生的時間與空間等觀念發展。哲學總體來說強調精神,因此,在最近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與科學沒有接觸。然而,由於心理學的興起以及其與心理學的聯係,哲學便有漸次恢複舊觀之勢。在最近一個世紀,17世紀所確定的物理學原則的崩潰也幫助了哲學的這次複興。但是,在這次崩潰之前,科學一直穩穩地停留在物質、空間、時間以及後來的能量概念上。同樣,也存在決定空間運動的武斷的自然法則。這些法則是通過經驗觀察獲得的,但由於某種模糊的原因被人們當作普遍的。任何在實踐中或在理論上漠視這些法則的人,都受到嚴厲的譴責。縱使人們也許不懷疑科學家相信自己的說法,但在科學家們看來,這個論點也純屬胡扯。因為他們現在的哲學完全不能證明這樣一個假定,即對任何目前事態所具有的直接知識能夠闡明事態的過去或者未來。
我也提出了另外一種科學哲學,在其中有機體取代了物質。為了這個目的,唯物論中的精神便分解成了機體的機能。心理學領域標誌著事物的本質。我們的軀體事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機體形式,所以它包括認識。進一步來說,從最具體的意義上來講,時間與空間便是事件發生的場所。一個有機體是價值的一個確定形態的實現。某種現實價值的出現依賴於對調和各種不同意見的限製。因此,事實上,由於自身的限製,一個事件就是自身的一種價值;但正由於它的這種本性,為了成為它自身,它又需要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