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章中,我想談談科學對近代幾個世紀中的哲學思潮的反應。這幾個世紀正是我們討論的主題。我並不打算在一次講演中將近代哲學的曆史壓縮式地講完。我所要講的隻是科學與哲學在本係統講演所討論的思想體係中的接觸。因此,我們將撇開整個德國唯心主義思潮不談。因為就相互修正對方的概念而言,這種思潮與同一時期的科學之間並沒有有效接觸。這個思潮起源於康德。康德的思想中充滿了牛頓的物理學,也充滿了偉大的法國物理學家如克萊羅(Clairaut)[1]等人——這些人發展了牛頓的物理學——的理論。然而,那些發展了康德學派思想或者把康德學派思想變成黑格爾主義的哲學家們,不是缺乏康德的科學知識背景,就是缺乏康德的那種成為偉大物理學家的潛力。(如果哲學沒有占據康德的主要精力,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
近代哲學的起源與科學的起源相似,而且是同時的。發展的總趨勢是在17世紀確定的,部分就是在那些建立科學原理的人手中確定的。始於15世紀的過渡時期剛過去,目標就確定了。事實上,那時存在一種歐洲精神的總思潮,這種思潮中伴隨著宗教、科學和哲學思潮。簡單地說,這就是承繼中世紀之思想形態的那些人直接複蘇希臘靈感的源泉。因此,希臘思想並沒有複蘇。時代不是從死的東西中複活的。使希臘文明獲得生命力的美學原理和理性原理都披上了近代思想的新衣。在兩者之間還有其他宗教、法律係統、無政府狀態、種族傳統等,這些把活的和死的隔開了。
哲學對以上所說的區別非常敏感。因為你可以製作出一個古代雕像的複製品,但絕不可能製作出古代思想的複製品。思想與思想的複製品的關係很像假麵舞會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係。人們對古代可能有所理解,但是古代和近代對於同一刺激的反應卻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