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比資本主義製度更加優越的社會製度,一直是社會主義者的夢想和目標。早在500年前,即1516年,托馬斯·莫爾撰寫的《烏托邦》其書名全稱就是《關於最完美的國家製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在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的300多年時間內,社會主義者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批判和對未來美好社會製度的探索。傅立葉把自己追求的理想社會製度稱為“和諧製度”,歐文也特別突出了未來社會的和諧特征。由於他們的這些社會方案是從頭腦中設計出來的,因而注定陷入空想之中。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舊世界的基礎上對未來社會進行了科學構想,指明了人類的未來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並進一步揭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性質、一般特征和發展階段。在他們看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的社會[5],是“最終廢除私有製”的社會,是按照整個社會的要求自覺組織生產的社會,是消滅了剝削、真正實現社會平等的社會,是人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社會,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發展的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些科學構想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成為無產階級改造舊世界的基本綱領。
巴黎公社是人類建立社會主義製度的第一次嚐試。公社存續期間,曾對資本主義企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製和剝奪;曾實行政教分享,開展了選舉,對國家機關作了重大的改革;曾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工人群眾的生活狀況和勞動條件加以改善,對城市貧民和其他城鄉勞動者的經濟利益給予了充分照顧。雖然公社最終失敗了,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政權的初步嚐試。與以往一切舊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質上都是壓迫性的這一點顯著不同,公社是一個“高度靈活的政治形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