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在我們迎來一個又一個“你唱罷來我登場”式的“學術熱”的時候,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特別是阿多諾哲學,在中國的思想界始終保持著一種“不冷不熱”的溫度。由於這種“不冷不熱”的態度,使阿多諾哲學的研究在我們的學術研究體係中呈現出一種“不上不下”的態勢。在2014年5月於北京師範大學召開的“‘《法蘭克福學派史:批判理論與政治》導論與討論’研討會”上,一位與會專家的觀點或許能為這種狀況給出具有穿透力的解釋:“法蘭克福學派的發展並不是統一的模式,有時甚至充滿著背叛。到今天為止,我們對法蘭克福學派了解的曆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部誤解的曆史。但是沒有誤解,就沒有了解。這些誤解,並不是全部來自中國,也來自法蘭克福學派。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這些學者的書在中國並沒有出全。令人欣慰的是,隨著相關代表人物的譯作不斷出版,近年來這種情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本文也是在這種“誤讀”式的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它最大的問題是,對阿多諾哲學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直接思想聯係分析得並不充分——它沒有寄希望於通過對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的相關解讀去刻畫一個關於法蘭克福學派的細密“圖示”。同時,也正是本文在論題定位時所麵臨的上述問題,為我提供了一個力所能及的目標——通過分析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文本,從阿多諾哲學視角中的“經驗”概念出發,梳理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否定的辯證法”的思想框架,進而上升為對作為一種“經驗”範式的辯證法的相關特點的分析。作者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個初步的探索。
本文的切入點是阿多諾的“經驗”概念,並試圖把對“經驗”概念的內在邏輯分析和價值定位提升到“否定的辯證法”的“範式”解讀的層麵。原因在於,阿多諾的“經驗”概念,並不是康德哲學上無法穿透“自在之物”意義上的“經驗”,也不是黑格爾哲學意義上臣服於“絕對精神”的“經驗”,更不是海德格爾哲學“此在”意義上的“經驗”,而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主客體關係。從邏輯關係上看,這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主客體關係,主體不能基於自身的“同一性”思維方式用概念代替概念所表達之物;從價值關係上看,主體與客體之間,主體與主體之間是“對等”的,彼此之間不形成一種強製性的統治關係。阿多諾希望,主體和客體自身的差異性,在這種理想的“經驗”狀態中能得到保存。它涉及“否定的辯證法”的一切理論視域,成為“否定的辯證法”乃至全部阿多諾哲學的一個基本理論立足點和最終哲學歸宿——它直接決定著其邏輯推演方式,牢牢掌控著“否定的辯證法”的價值追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文認為,可以用“經驗範式”來形容阿多諾哲學中作為一種思維模式的“否定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