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貴州反貧困的主要成就
貴州省自1986年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地開展扶貧開發工作以來,特別是1994年國家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加大,扶貧攻堅取得了明顯成效,大多數貧困人口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貴州省貧困人口在西部大開發10年間減少了366.06×104人,其中“十一五”期間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6%,貴州96.7%的建製村通公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實現全覆蓋。“十一五”期間,農村貧困人口從2005年的777.7×104人減少到2010年的418×10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2.1%;但2011年尚有農村人口975×104人存在飲水安全問題;全省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居全國第四位,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總人口的60%以上。
產業薄弱是農民脫貧的一個“軟肋”。為此,貴州省把調整產業結構及推進產業化扶貧作為扶貧開發的戰略性工作,突出開發式扶貧,核桃、草地畜牧業、精品水果、中藥材、脫毒馬鈴薯、特種養殖和鄉村旅遊等十大扶貧產業呈現“提速發展、後勁增強、增收明顯”的良好態勢,扶貧開發模式不斷創新。目前,貴州省已探索出多種根據當地自然生態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因地製宜采取生物、工程、農耕措施相互配套,促進農村生態良性循環的減貧與可持續發展融合模式這些以種草養羊致富農民的“晴隆模式”;整合資金、連片開發的“印江經驗”;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長順山地農業扶貧開發模式”以及西江民族文化旅遊扶貧開發模式等。
貴州省還在全國率先出台激勵措施,以“減貧摘帽”和整縣脫貧為目標,以整鄉、數鄉、區域連片開發為主要形式,發揮財政扶貧資金的“黏合劑”作用,引導金融資金、社會資金、地方財政資金、其他部門資金等多元投入,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相結合,各方合力攻堅,形成黨政主導,部門社會參與,資金多元投入的大扶貧格局,將各種有利要素集結發揮,改變零敲碎打的扶貧方式,做活“1+12”、“1+1=N”的算術題,取得了多重互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