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主義體係中,關於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理論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統一。可以說,全部馬克思主義都是圍繞這一核心展開的。然而,這一理論在當代又受到種種的誤解、曲解和挑戰。在這樣一個直接關係到全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真理性和當代中國改革方向性的重大問題麵前,我們必須站在當代實踐的高度深刻反思、認真探討和重新認識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曆史進程,並以此為基礎重估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一、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必然性的客觀依據
資本主義製度從它確立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來自不同立場、不同方麵的不同批判,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形影相隨的,尤其是19世紀初以聖西門、傅利葉和歐文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可謂淋漓盡致,“提供了啟發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然而,從總體上看,這種批判是**多於理性,幻想壓倒科學,針對的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沒有解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依據問題。而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科學,從根本上說,就在於它以社會發展規律為基礎,以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內在矛盾的經濟學分析為依據,從結果到原因,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依據。
社會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從曆史上看,盡管每一代封建君主都被教導如何進行統治,被告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甚至專門編撰了《資治通鑒》之類的書供他們閱讀,以希圖封建王朝萬世一係,可是曆史上照樣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封建社會還是為資本主義社會所代替。“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