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

第十章 綠色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字體:16+-

一、內在張力:生態文明何以可能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麵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等五大建設任務,其中生態建設、實施綠色發展和成就美麗中國就是一個全新挑戰,需要在本土實踐基礎上創新理論,創造中國話語。美麗中國需要構築一個人類全新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社會生存方式和價值形態,即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本質上是一個人類正在走向的、全新的、正在生成中的文明形態,它至少涉及四個維度:技術(科學與認識論)、經濟(資本批判和產業再造)、製度(公共治理體係和社會組織形態變革)以及生活需要—價值觀變革。在以往實踐的和哲學的雙重意義上,生態文明都是一個反諷(自相矛盾語)。傳統生態是野生的自然景觀。它具有自然性而非人為性,野生性而非文明性,自在性而非自為性。相反,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曆史,作為文化的發展成果,是人對自然的征服利用史,開啟了著名的人與自然對立的曆史。

近代以來,工業資本和文明造成了生態與文明之間的激烈衝突和曆史對立,造成了環境危機。人類對自然界的每一個勝利,自然界都無情地報複了我們。聯合國環境計劃署近年來報告表明:世界環境和生態退化程度遠超過GDP增長速度。自然異化現象日益嚴重,正在加劇滅絕人類和地表生命。但是,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不是所謂“人類中心主義”或“人類帝國主義”的產物,而是在資本逐利衝動下驅使人類盲目創造需求並發展技術滿足無限需求的產物。工業資本不斷瘋狂擴大再生產的“生產邏輯”,從物質匱乏時代到產能過剩時代,都不是為了滿足人的真正需要而是滿足資本逐利的本性,追逐利潤,因而無限榨取自然資源和生態破壞、造就人與自然對立。如鮑德裏亞所說,甚至“環境保護”和“生態產業”本身就是一種新的資本話語,或者說,就是資本創新資本創新的產物。羅馬俱樂部報告《增長的極限》表明:對立模式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隻有摒棄對立模式,走生態與文明統一的發展道路,人類才能最終獲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