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

四、跨越“半現代”陷阱:中國道路麵臨的曆史挑戰

字體:16+-

中國道路中國道路是百餘年中國現代化艱難道路的曆史繼續,也必然要麵對中國現代化曆史教訓和時代挑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中國現代化曆史中的一個重大教訓,就是如何跨越“半現代半現代”陷阱。所謂“半現代半現代”,廣義地說,從空間結構上看,就是指僅僅實現片層的現代性而不實現全麵的現代性;從時間上看,就是僅僅希望停留在現代化的某一個階段,而不想徹底實現現代化。然而,現代性製度趨向穩定,現代化過程則導致不穩定。“半現代半現代”僵化停頓的結果,就成為全麵、徹底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重大障礙,終將被曆史所淘汰。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曆史事實是:大清朝和“中華民國”的相繼崩潰,不是作為前現代或正統封建王朝的代表,而是作為正在努力走向現代化半途中的代表。換言之,他們都是在“半現代半現代”陷阱中垮台的。

眾所周知,1840年後的大清朝,盡管麵對外強壓迫,某些仁人誌士也曾經夢想實現現代化,以擺脫外強壓迫、拯救中華。張之洞、李鴻章等人推動“洋務運動”,也想通過“師夷長技以製夷”,但是他們對現代性的理解是片麵的,認為西方列強先進的現代化僅僅表現在“堅船利炮”等器物技術層麵,而中華傳統道統則是至上的,所以出現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企圖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片層來加強維護一個腐朽沒落的大清皇朝。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曾經準確預測中日現代化後來的命運,言日本必勝、中國必敗。之所以有如此結論,是因為他看到中國的李鴻章來德主要詢問的是有關“軍艦大炮技術性能如何、售價幾何”,而日本代表則深度全麵考察德國製度和現代環境,了解德國之所以成為現代強國的原因。一個隻關注現代化的物質結果,一個關注現代化的原因,其後的兩國命運不幸被俾斯麥所言中。“甲午”一戰,大清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正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英格爾斯曾經在《傳統人與現代人》一書中所指出:再先進的物的現代化,如果在一批傳統人手中,也將變成廢銅爛鐵。甲午之敗驚醒國人:不改變製度,僅僅靠物的現代化片層是不可能奏效的。於是,有了“戊戌變法”,百日維新,但觸動皇權根本,結果慘遭失敗。進而,又有了在大清皇權封建製度框架內最後的改良努力:以立憲為中心的“晚清改革”或“清末新政”。雖然做了製度性的改革,如廢科舉、開辦新學堂、鼓吹市場、司法與行政分離、籌建議會和實現三權分立,等等,幾乎將“戊戌變法”主張照章全收,但由於依然觸動了皇宮貴族的根本利益,立憲和政改半途而廢,貪汙腐化橫行,官僚資本主義膨脹,根本無法滿足人民對徹底現代化的強烈要求,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在走“半現代半現代”的征途上,大清朝轟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