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研究路徑和研究範式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下簡稱“中國化”),毫無疑問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過程中方法論自覺和反思的產物。毛澤東同誌在《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一係列著作中既全麵開啟“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形態——毛澤東思想,也開拓了“中國化”的研究範式。在前無古人的改革開放新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化”不僅形成了理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而且也形成了作為研究範式的“中國化”。在某種程度上,提出一種研究範式,比提出一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形態更深刻、難度更大。它不僅要求麵向中國問題,更要基於中國經驗、堅守中國立場,而且要求深度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實踐路徑實踐路徑和文化路徑文化路徑。概言之,所謂“中國化”研究範式,就是自覺地基於中國經驗,堅守中國立場,聚焦中國問題,為了創新創造中國理論和中國話語而采用的研究方式。
中國化過程由來已久,幾乎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的全部曆史。但是中國化作為一種路徑自覺,還是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誌在總結前此以往,以及反對王明、博古、瞿秋白等人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以《實踐論》《矛盾論》為標誌,形成了中國化的理論自覺和路徑自覺。從延安時期開始,學界就已經從毛澤東、劉少奇、李達、陳伯達等中國化論的先驅者那裏繼承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這一定義。但是,疑問並未被徹底消解。且不說反對和質疑“結合論”的學者,即便是讚同“結合論”者,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究竟什麽是結合?結合什麽?怎樣結合?這些依然是學界孜孜以求、正在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