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之前,中國是沒有“哲學”這一專門門類學問的。就連“哲學”這個名詞,在19世紀中葉以前的漢語中也不存在。直到20世紀的前期,中國究竟有沒有“哲學”,這在許多學者那裏還是個問題。謂予不信,不妨就以當時兩個最注重哲學的大師王國維和蔡元培的觀點來舉例吧。前者在其《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中言:“我國無純粹之哲學,其最完備者,唯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耳。至於周、秦、兩宋間之形而上學,不過欲固道德哲學之根柢,其對形而上學非有固有之興味也。其於形而上學且然,況乎美學、名學、知識論等冷淡不急之問題哉!”後者則在其1923年所撰的《五十年中國之哲學》一文中也認為:“最近五十年,雖漸漸輸入歐洲的哲學,但是還沒有獨創的哲學,所以嚴格地講起來,‘五十年中國之哲學’一語實不能成立。”
當然,仔細玩味王、蔡兩位大師的話,不難理解他們的意思實際是指中國沒有嚴格按西方意義上講的“philosophy”,而不是說中國曆來就沒有哲學。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哲學,它起源於我們的先民對人生、社會、自然、宇宙的思索,起源於我們的先民對萬事萬物及其彼此間關係的探究。因此,中國哲學完全可以與印度哲學、西方哲學等並列,成為世界上大的哲學體係中之一種。
但是,20世紀的中國哲學,不同於以往依附於經學或子學的中國傳統哲學,它從一開始起就成為中西思想接觸、碰撞和交流的產物。在這一個世紀中,中國的知識分子一方麵不斷地介紹西方的哲學,努力使自己走向世界;另一方麵又不斷地整理中國傳統的哲學,並盡可能地尋找中西哲學交融會通的可能性。因此,當我們討論現當代中國哲學時,一方麵很難避免中國傳統哲學和西方哲學的那一套概念、範疇、命題、體係、方法等基本的語境,另一方麵又不盡同於這一基本語境。所以,現當代中國哲學的主要特征,就在於它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哲學,又區別於純粹的西方哲學,頗有點梁啟超所謂“不中不西,既中既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