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有一特別精神,即其為學也,根本注重體認的方法。體認者,能覺入所覺,渾然一體而不可分,所謂內外、物我、一異、種種差別相都不可得。唯其如此,故在中國哲學中無有像西洋形而上學,以宇宙實體當作外界存在的物事而推窮之者。“無有像”三字,一氣貫下讀。西洋哲學之方法,猶是析物的方法。如所謂一元、二元、多元等論則是數量的分析,唯心唯物與非心非物等論則是性質的分析,此外析求其關係則有若機械論等等。要之,都把真理此中真理,即謂宇宙實體。後皆同此。當作外界存在的物事,憑著自己的知識去推窮他,所以把真理看作有數量、性質、關係等等可析。實則真理本不是有方所有形體的物事,如何可以數量等等去猜度?須知真理非他,即是吾人所以生之理,亦即是宇宙所以形成之理。故就真理言,吾人生命與大自然即宇宙,是互相融入而不能分開,同為此真理之顯現故。但真理雖顯現為萬象,而不可執定萬象以為真理即如其所顯現之物事。此中意義難言。真理雖非超越萬象之外而別有物,但真理自身並不即是萬象,真理畢竟無方所,無形體,所以不能用知識去推度,不能將真理當作外在的物事看待。哲學家如欲實證真理,隻有返諸自家固有的明覺,亦名為智。即此明覺之自明自了,渾然內外一如而無能所可分時,方是真理實現在前,方名實證,前所謂體認者即是此意。
由體認而得到真理,所以沒有析別數量性質等等戲論。由此而中國哲人即於萬象而一一皆見為真理顯現。易言之,即於萬象而見為渾全,所以有天地萬物一體的境界,而無以物累心之患,無向外追求之苦。但亦有所短者,即此等哲學其理境極廣遠幽深,而以不重析物的方法故,即不易發展科學。若老莊派之哲學,即有反科學之傾向。唯儒家哲學,則自孔子以六藝教學者,皆有關實用的知識。六藝者:一曰禮。凡修已治國與網維社會之大經大法皆具焉。二曰樂。製樂器,正音律,譜詩歌,於是而樂備,人心得其和樂,禮樂相輔而行。推禮樂之意,則通乎造化之奧妙,究乎萬有之本原,而使人暢其天性,其緒論猶略可考於禮記之書。三曰射。修弓矢而教人習射,所以講武事而禦外爭也。四曰禦。車乘之用,平時則利交通,戰時則為軍備。五曰書。即語言文字之學。六曰數。即算學。孔門七十子後學,於社會政治的理想尤多創發,下逮宋明儒,注重格物窮理與實用及實測之學者,若程朱諸子,迄船山、習齋、亭林諸儒,代有其人。設令即無歐化東來,即科學萌芽或將發於中土儒家之徒,亦未可知也。然儒者在其形而上學方麵,仍是用體認工夫。孔子所謂“默識”,即體認之謂;默者,冥然不起析別,不作推想也。識者,灼然自明自了之謂。此言其理唯是自明的,不待析別與推求,而反之本心,恒自明自了。孟子所謂“思誠”,所謂“反身而誠”,所謂“深造自得”,亦皆體認也。思誠者,誠謂絕對的真理,思者體認之謂,非通途所雲思想之思。思誠謂真理唯可體認而得也。反身而誠者,謂真理不遠於人,若以知解推求,必不能實見真理,唯反躬體認,即灼然自誠。深造自得者,所謂真理必由實踐之功,而後實有諸己。由儒家之見地,則真理唯可以由體認而實證,非可用知識推求。但吾人在日常生活的宇宙中,不能不假定一切事物為實有,從而加以析別,故又不可排斥知識。宇宙間的道理本是多方麵的,本是無窮無盡的,若執一端之見,一偏之論,必賊道而違理。儒家於形而上學主體認,於經驗界仍注重知識。有體認之功,以主乎知識,則知識不限於瑣碎,而有以洞澈事物之本真;有知識,以輔體認之功,則體認不蹈於空虛,而有以徧觀真理之散著。萬事萬物皆真理之所顯。故真理者,從其為事物之本真而言,即說為絕對;從其顯現為萬事萬物而言,即絕對便涵相對,由此而說事物之理即真理之散著。故知識不可排斥,為其徧觀事物,而真理之散著可征也。然則儒家其至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