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蘭·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20世紀英國重要的哲學家、邏輯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其祖父約翰·羅素勳爵在維多利亞時代兩度出任首相,並獲封伯爵爵位。羅素四歲時失去雙親,由祖母撫養。1890年,羅素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數學、哲學和經濟學。1900年7月,羅素在巴黎國際哲學會議上遇到了意大利邏輯學家皮亞諾,在其數學邏輯係統中找到他多年來所尋求的“用於邏輯分析的工具”,從而使他在實現把數學還原為邏輯的技術可能性上打開了眼界。羅素對皮亞諾的技術進行改進,而後轉到分析數學基本概念工作上。羅素於該年底完成《數學原則》的初稿,經過仔細修改於1903年出版,這部著作至今依然是數學基礎研究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在這之後,羅素和懷特海合作撰寫《數學原理》,致力於將數學知識還原為邏輯學內容。他們相互交換草稿,共同訂正。其工作的巨大成果分為三大卷分別於1910、1912和1913年出版。這部著作是20世紀科學的重大成果之一。
本書選編的“摹狀詞”一文來自於《論指謂》發表多年以後出版的《數理哲學導論》(具體時間是1919年),論文中的觀點基本繼承自《論指謂》,但表達更為清晰流暢。羅素寫作該書的緣起也非常有趣。當時他因為發表了一些反對英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征兵政策的言論,結果惹上官司,身陷囹圄。在監獄裏無所事事的他決定抓緊時間,寫作一本關於數理邏輯及其哲學意蘊的小冊子,而且他決定這次一定要將書寫得通俗易懂,而不能夠像晦澀的《數學原理》那樣讓公眾望而卻步。應當說羅素的努力還算是相當成功的。很多後世的分析哲學家在自己學術道路的起步階段,都是靠羅素的《數理哲學導論》一書登堂入室的——而更有名聲的《數學原理》,真正通讀過的人反倒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