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中,奈格裏對“機器論片斷”的政治解讀主要集中於“勞動與生產過程的分離”,那麽到了《帝國》和《大眾》等著作中,這種解讀的重心已發生了變化,主要集中於“一般智力”(國內學界也翻譯為“普遍智能”)問題,由此建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非物質勞動和大眾哲學理論,實現了理論視域的全麵轉移。不過,與前期相比,那條自治主義的對抗邏輯依然沒有改變。
在“機器論片斷”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隨著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地位的不斷下降,“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於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於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這種作用物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花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而是取決於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於這種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17]。這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麽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製並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會生產力已經在多麽大的程度上,不僅以知識的形式,而且作為社會實踐的直接器官,作為實際生活過程的直接器官被生產出來”[18]。因此,在此情況下,資本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必然會無限度地追求“一般智力”的發展。於是,資本主義的生產對象就會發生轉型,即由原來單純物的生產轉變為一般智力的生產,正如馬克思所說,“在這種情況下,發明就將成為一種職業”[19]。然而,馬克思清楚地意識到,隻要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這種科學和一般智力的發展,必然會進一步轉化為固定資本的內在屬性,成為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有力手段。“知識和技能的積累,社會智力的一般生產力的積累,就同勞動相對立而被吸收在資本當中,從而表現為資本的屬性。”[20]資本為了維持自身的統治,必然會把一切智力納入到資本的殖民之中,實現對個人生活的全麵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