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通常我們所看到的解釋不同,上述廣鬆涉對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詮釋,其核心構境支點是關係本體論。我們不難發現,從人本學的實體主義到關係第一性的轉換,還隻是我們所指認的廣義曆史唯物主義中曆史客體向度的觀察視位,即將實體對象化的社會現象透視為社會曆史的建構性關係本質。在這一構境層中,顯然缺席了馬克思的批判立場。廣鬆涉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必須要討論一個更重要的方麵,即與上述馬克思哲學革命同步發生的批判理論中的重大轉換——從人本主義異化論向曆史唯物主義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批判的轉變。廣鬆涉認為,這個所謂物象化正是對上述曆史唯物主義關係本體論的遮蔽!社會曆史的關係本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被重新偽構成實體性的物象。依據我們上述的解讀,從邏輯關節來看,人本主義異化史觀恰恰是主體性人學。關係本體論如果是廣義曆史唯物主義中的客體向度,那麽,物象論批判到底依托於什麽視位?我們具體來看廣鬆涉的破解。
依廣鬆涉的觀點,青年馬克思在“巴黎筆記”的《穆勒筆記》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塑形的勞動異化史觀,其實質仍然是依從了人本主義的邏輯三段論,這是從宗教故事中的神話邏輯開始的某種演繹:
1.〈a〉樂園,〈b〉失樂園,〈c〉複歸樂園。
2.(A)“人們尚未被異化的本真態的時代”;(B)“人們被異化,處於非本真態的時代”;(C)“揚棄這樣的非本來的異化態,實現不被異化的本真態的時代”。
3.(a)還沒有出現私有製的曆史階段;(b)存在私有製這樣的“異化”的曆史階段;(c)這種“異化”被揚棄,私有製不複存在的曆史階段。[25]
這是廣鬆涉十分精彩地複原的異化論思想構境中的三層遞進關係:首先是人天生應該居有的本真存在狀態——未被罪惡侵入的天堂樂園,其次是在被魔鬼引誘後失真的世俗凡界現實,最後是在神的引領下離開世間苦海重新進天堂。這是一種價值懸設問題式中“應該”與“是”的倫理批判辯證法。所以廣鬆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