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與之相對,人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卻明顯滯後,甚至出現了道德滑坡的跡象。如何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使人們的思想覺悟得到持續提升,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是社會道德風尚的傳承者與體現者。然而在大學校園中,也存在著諸多道德失範、行為墮落的現象。因此,以大學生這樣一個人數眾多、影響巨大的社會群體作為切入點與著力點,在對德與才即“行為能力與道德素質”的內在關聯予以梳理的基礎上,研究新時期道德素質的培育問題,對於帶動社會道德風貌的整體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一)道德素質概述
1.道德素質的含義
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1]。可見,素質不單指先天、生來就有的氣質,更包括通過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和發展的特質群。素質的內涵是多樣的,包括身心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
道德素質是素質群中的一種重要元素,對於道德素質的含義,首先必須追溯道德的內涵。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係的,表現為善惡對立的心理意識、原則規範和行為活動的總和”[2]。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反映了一定社會的基本要求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體現了社會對人的規定性,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基本法則。作為人的一種行為方式,道德體現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將做人的原則規範內化為個體的內在品質。對於個體而言,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按照一定的道德規則生活,是美好生活的保障。因此,出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個體的自我超越,每個個體都具有內在的道德需求,這是道德素質形成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