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它集中反映了社會的價值導向、人的精神狀態和社會文明程度,是一個曆史範疇。胡錦濤同誌於2006年3月4日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基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胡錦濤同誌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華民族曆久彌新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的提煉和升華,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隻有知榮辱,才能明是非、辨美醜。榮辱觀與民族精神和民族傳統有著內在的密切聯係,也是中華傳統倫理學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範疇。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仁”、“義”為標準的榮辱觀;管仲的一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更是每每為後世所道及。中國古人提出了許多有關榮辱的格言,如“寧可毀人,不可毀譽”、“寧可窮而有誌,不可富而失節”、“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等,這些語句充分說明了古代的哲人誌士將榮辱放到了與人格同樣重要的地位。這種折射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榮辱觀,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靈魂。
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發揚了我們黨和人民在長期革命鬥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汲取了我國傳統榮辱觀精華。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堅持和提倡什麽、反對和抵製什麽,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範。隻有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才能進一步加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進而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全社會得到進一步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