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幾個方麵以外,毛澤東思想體係中還包括關於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論。毛澤東是舉世聞名的無產階級理論家、戰略家,他在外交方麵的理論和戰略策略思想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毛澤東認為,對外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服從與服務於國內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發展的需要,但是,直接影響外交決策的卻是國際形勢。在不同的國際形勢下,采取不同的外交戰略,決定不同的外交政策。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條方針,構建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這些方針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而後的“三個世界”理論是毛澤東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關係的長期觀察、深入思考而提出的,是他外交理論中最重要的戰略思想。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接見英國工黨代表團時,重提“中間地帶”的問題,明確指出“美國的目標是占領處在這個廣大中間地帶的國家”,這是當時世界的主要形勢。之後,毛澤東結合“中間地帶”的理論,又提出了兩類矛盾和三種力量:兩類矛盾是帝國主義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與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三種力量分別是:最大的帝國主義即美國,二等帝國主義國家即英、法,第三種力量是被壓迫民族。毛澤東關於“中間地帶”的理論和“兩類矛盾、三種力量”的觀點,為新中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拓新的外交領域提供了確定的方位。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毛澤東提出在“遼闊的中間地帶”中又出現了兩個中間地帶:第一個中間地帶是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和爭取民族獨立的國家,第二個中間地帶是除了美國以外的歐洲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第二中間地帶”的提出,大大豐富了人們對於世界政治格局的認識。毛澤東把西歐國家同美國區別開來,認為它們在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中是一支能同美蘇抗衡的國際政治力量,也是一支可以爭取聯合的同盟軍,從而為我國同更多的西歐國家建立和發展關係提供了可能性。在“兩個中間地帶”思想的基礎上,毛澤東最終形成了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中國、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突破了社會主義與帝國主義兩大陣營劃分的世界格局,改變了單純以社會製度、意識形態為劃線的標準,為新中國外交舞台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此外,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理論以及其哲學思想也構成了毛澤東思想體係的內容。並且,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於上述各個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運用於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工作,在中國革命的長期艱苦鬥爭中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