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康德到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學沉思

附錄四 馬克思異化理論發展中的視角轉換

字體:16+-

自從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於1932年麵世後,異化問題在西方理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但是,隨著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個問題曾一度沉寂下來。戰後,異化問題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並迅速地波及蘇聯和東歐諸國。當這股理論思潮蔓延到中國時,中國理論界正處在對十年浩劫的沉痛的反思之中。頃刻之際,這個問題成了中國理論界的第一話題,相關的論著猶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1]然而,時隔數年,異化這個詞又突然神秘地從中國的理論話語中消失了,仿佛它從來就沒有引起過人們的注意!如何解釋這種忽冷忽熱、大起大落的理論現象呢?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下麵的原因引起的:

第一,一般說來,人們是以情緒化的態度來看待異化問題的。如果說,科技和工業的迅速發展及戰爭的災禍使西方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化,那麽,戰爭的創傷、斯大林主義現象和中國的“**”同樣也使東方人之間的關係一度處於緊張的、壓抑的狀態下。而“異化”似乎正是道出這種普遍的疏離感和壓抑感的哲學概念。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異化熱”具有理論探索的性質,不如說具有情緒宣泄的特征。換言之,人們不是在理論上探索異化,而隻是在情緒上感受異化。無論是“異化熱”的突然興起,還是它的迅速退潮,似乎都印證了這一點,即它僅僅是情緒上的“熱”,而不是真正的理論研究上的“熱”。

第二,從根本上看,人們誤解了馬克思的異化概念的含義。[2]或許我們隻要指出下麵這一點就夠了,即迄今為止已經發表的、幾乎所有的論文都認為,馬克思的異化概念主要指的是私有製背景下,尤其是資本主義私有製背景下存在的種種消極的因素,馬克思運用這個概念的目的是從倫理上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表達他對這一社會的道德上的義憤。人們幾乎從來沒有注意到,馬克思是否也曾以積極的、肯定的方式理解並談論過異化現象。換言之,人們隻是從道德評價的維度去理解並解釋馬克思的異化概念,完全忽視了這一概念所蘊含的積極的、肯定性的曆史評價維度。[3]事實上,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那裏,異化作為客觀的曆史現象具有其積極的含義。由此可見,人們普遍地誤解了馬克思異化概念的根本含義,這是膚淺的、情緒化的思維態度必然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