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哲學省思

1.民族文化素質是多元開放係統

字體:16+-

民族文化素質是一個民族精神風貌的顯現,是該民族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理想人格、國民品性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麵的綜合素質的反映。

民族文化素質中的“文化”,如果從本質上概括,就是“人化”,即人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過程中,人類理性精神的外化和普遍化。這種“文化”,當然包括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為書本知識的多少,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讀書”的多少。但是,從實踐的角度看,這僅僅是問題的一方麵,而且不能說是根本的方麵。因為,我們這裏所說“人類理性精神”,本質上是指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發展能力,即對精神、價值、信仰、追求等“形而上”的東西的認知、把握和實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讀書”的多少與文化的高低之間,並沒有邏輯的必然性。相反,在實際生活中,隻要人們運用掌握的知識,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科學地發揮能動作用,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就是有“文化”的表現。因此,人們在實踐中堅持正確的精神、價值、信仰、追求,並為之竭心盡力,便是有“文化”,否則便是“沒文化”,甚至是“反文化”。

在古代社會,沒有條件讀書的廣大農民、工匠、市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正是這個“絕大多數”,構成社會實踐的主體,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基本力量。盡管官修史書像魯迅先生所批評的那樣,沒有載有諸如“泥水匠列傳”“木匠列傳”之類的內容,但正是無數的工匠和農民、商人——傳統的“士、農、工、商”中的後三者——創造了古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構築了古代民族文化素質的長城,成為推動中國文化發展的最為基本的力量。這剛好證明,“讀書”的多少,並不等於“文化”的有無,更不單純決定“文化”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