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哲學省思

5.崇德重義的價值追求

字體:16+-

崇德重義的價值追求,是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另一重要內容和特質。

中國傳統文化一貫重視道德,道德評判是價值評判的主體內容和基本準則。早在先秦時期,崇尚道德的思想已經成為社會思想的主流。《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叔孫豹與範宣子討論“死而不朽”的問題。範宣子認為不朽是指保姓受氏而守宗廟,以便世不絕祀。叔孫豹不讚成這種看法,認為:“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這個著名的“三不朽”論斷,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為首。孔子關於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思想,是道義至上的典型。孟子關於人禽之辯的思想,也是同一理路。在孟子這類思想家看來,人與禽獸的區別,其根本在於道德的有無。《孟子·滕文公》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要超越禽獸,成為有道德的人,就要發揚人的善性,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四種善端),轉化提升為仁、義、禮、智四種美好品德。人生在世,要做一個大義凜然的“大丈夫”,就必須能夠“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166]。董仲舒反對“矯情而獲百利”,反對為了名利而“隨世而輪轉”,提倡“正心而歸一善”[167]。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儒家經典《大學》標榜的“大學之道”,是“明明德,親民,至於至善”,這是把對完美道德的追求看做“唯此唯大”。為社會各界普遍認同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等,也是如此,都是崇尚道德價值的表現。

崇德必然重義。道理很簡單,義也屬於道德的範疇,古代往往仁義並舉。隻是由於重義的思想在傳統社會特別豐厚,並且對後世影響特別深刻,故我們將其與崇德思想對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