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哲學省思

1.堅韌不拔的從道精神

字體:16+-

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堅韌不拔的從道精神。這種以道為尚的精神取向,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追求崇高、為了理想而不懈奮鬥的頑強精神。

早在先秦時期,從道精神就已經形成並頗有特色。這個從道思想,從根本上講,就是堅持道的至高無上,自覺維護道的權威,堅持道的理想價值,一切唯道是從。其中,孔子的從道思想是重要代表。

孔子一貫以道為尚。在他心目中,道至高無上,必須堅守不渝。對此,他有一係列的論說。諸如:“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91];“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92];“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朝聞道,夕死可矣”,“士誌於道”[93];“道不行,乘桴浮於海”[9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就有道而正焉”[95];“篤信好學,守死善道”[96];“以道事君,不可則止”[97];“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人能弘道”;“道不同,不相為謀”[98];“行義以達其道”[99]。孔子的一生,都在堅韌地實踐其從道思想,雖曆經磨難而矢誌不渝。這種從道思想,實際上就是道德理想的高揚,是價值理性的體現。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從道思想。孟子說:“道則高矣美矣”,“達不離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100];“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10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102];“獲於上有道,……信於友有道,……悅親有道,……誠身有道,……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103]。孟子倡導的以性善論為基礎的“四端”說(惻隱——仁;羞惡——義;辭讓——禮;是非——智),盡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認識路線,仁政理論,等等,都是從道思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