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哲學省思

2.文化批判與價值重構的近現代曆程

字體:16+-

中國近代的文化發展,雖曆經坎坷,但卻始終是在告別古典主義,增強現代意識,追趕世界潮流的逐漸現代化的道路上前進。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尖銳地指出:“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這點子覺悟,一麵算是學問進步的原因,一麵也算是學問進步的結果。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這種感覺,從鴉片戰爭後漸漸發動,……覺得有舍己從人的必要,於是福建船政學堂、上海製造局等等漸次設立起來。……第二期,是從製度上感覺不足。……所以拿‘變法維新’做一麵大旗,在社會上開始運動。……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所經過的時間,比較的很長,一一從甲午戰役起到民國六七年間止。……這二十年間,都是覺得我們政治法律等等,遠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組織形式,一件件搬進來,以為但能夠這樣,萬事都有辦法了。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製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所以最近兩三年間,算是劃出一個新時期來了。”[89]

回顧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史實,應該承認,梁啟超的這些論斷是相當精當而深刻的。國內學者龐樸先生認為,梁氏的這段言論,“有助於人們去認識整個近代中國文化變遷之史實”,他進而對梁氏的觀點加以發揮,認為整個中國近代史在文化上的表現,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從鴉片戰爭,中經1861年開始的洋務自強運動,至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是“經世致用”觀念複活,富國強兵呼聲高昂,從器物上承認不如西洋文明,而覺得有必要於此舍己從人的時期;(2)從甲午戰爭失敗,中經戊戌變法運動,至1911年共和革命成功,是懷疑一切成法,發揮創造精神,從製度上承認不如西洋文明,而勇於革除勇於建立的時期;(3)從辛亥革命,中經粉碎帝製複辟,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是新舊思想最後較量,東西文明全麵比較,而從文化根本上認真反思的時期。這樣三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中,承受了外來文化(包括西洋文化侵入的衝擊和日本文化變革的誘發)的壓力,而逐步蛻變、逐步吸收、逐步走向現代文化的乾旋坤轉的偉大時期。[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