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傳統與現代之間: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哲學省思

1.文化批判、價值重構與文明複興

字體:16+-

一定的文化氛圍,孕育出一定的思維方式。而某種思維定勢一經形成,便潛意識地、頑固地左右著人們的致思趨向,思維的惰性便隨之產生。批判、文化批判這類語詞,在現代中國特定的政治、文化環境之中,在文化建設的“破”與“立”的二元對立的認知心理支配下,在非破即立、以破代立的單線思維路向下,便自然地被賦予了純粹否定性的(而且往往是政治意義上的)含義,從而導致了在文化研究中對這類概念的誤讀、誤用,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讀者的誤導。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要對這類概念進行“正名”,以消除歧義,達成共識,進而準確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深化我們的文化研究。

所謂批判,通俗地說,便是評判,指評論是非。在中國古代,人們往往是將其作為中性的語詞使用的,指某種判別是非的行為。如《朱子語類·太極天地上》曰:“而今說天有個人在那裏批判罪惡,固不可;說道全無主之者,又不可。”金代牛本寂《少林寺西堂法和塔銘》曰:“評論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同樣,在西方哲學中,批判一詞的含意也是指評論。同理,所謂文化批判,便是文化評論,即對文化問題進行的是非優劣的判定。這種批判或文化批判,本身是一種客觀的思維活動和價值選擇,而不單純是純主觀的認知活動,更不是純粹的否定,尤其不是純粹的政治或者倫理的否定活動。然而遺憾的是,數十年來,由於“階級鬥爭為綱”、政治壓倒一切的唯政治化思維給“批判”一詞籠罩了濃厚的政治色彩,注入了強烈的純否定式的內涵。批判便是否定,便是宣判被否定者的死刑(而且往往是政治死刑),是急風暴雨式的無情鬥爭。這是唯政治化思維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典型表現。

質言之,我們今天所講的文化批判,是對民族文化的理性審視,是在現代文化發展的基點上,對民族文化遺產作客觀清理和現代轉化的前瞻式的創造性工作,而非簡單的政治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