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白壽彝與20世紀中國史學(第九卷)

怎樣對待史學遺產[1]

字體:16+-

怎樣對待史學遺產?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史學研究中,有些史學工作者,特別是一些老年史學工作者,曾經做了不少整理史學遺產的具體工作。但是,把史學遺產作為一個重要問題提出來,並從理論上進行研究和概括,還很少有人做過。白壽彝同誌在《史學史研究》季刊1981年1—4期上,連續發表四篇《談史學遺產答客問》,就史學遺產中幾個重要方麵的問題,提出了係統的見解。作者力主深入研究和繼承這幾個方麵的遺產,認為這是提高我們史學研究水平所必不可少的。

一、關於曆史觀點方麵的遺產

作者提出:“多年以來我們有個看法,認為馬克思主義以前,曆史觀點都是曆史唯心論,好像是一無可取。”作者舉例說:前些年,我們在中華書局搞二十四史的標點工作。每一部史書在出版的時候,照例要寫一篇出版說明。在出版說明裏,差不多都要指出作者的思想是英雄史觀,是以帝王將相為曆史的創造者,是誣蔑農民起義和勞動人民,是曆史唯心論。這就是說,其曆史觀點是不足取的。那麽,為什麽要出版這部書呢?出版說明的筆鋒一轉,接著就說這部書在史料上如何有價值。這種寫法差不多成為出版說明的一般公式。作者認為:“按照這種寫法,二十四史隻能是二十四部史料書,再沒有其他的價值了。但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二十四史,固然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曆史資料,還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的思想資料,留下了觀察曆史的方法,留下了寫曆史的方法,留下了許多專門知識。從曆史觀點來說,在二十四史裏,在別的很多史書裏,在不少有關史事論述的書裏,都還是有進步的觀點、正確的觀點,可以供我們參考、吸取和發揚的。”[2]他從古代曆史家和思想家對曆史進程的認識,對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的認識,對社會經濟條件的作用的認識,對得失成敗的認識,論證了我國曆史思想資料中的“唯物主義因素”。其中,有的則“可以說是曆史唯物主義的萌芽。研究這種萌芽的思想,對於史學遺產的理解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