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述略
李大釗(1889—1927年),河北樂亭人。字守常,筆名李釗、孤鬆、獵夫。二三歲時,父母先後去世,隨祖父母過活。幼時,在鄉村私塾就讀。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16歲時,應科舉考試,中秀才;因科舉停辦,遂入盧龍縣永平府中學讀書,肄業。1907年,因家境貧困,又“感於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乃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畢業。是年冬,東渡日本。次年,入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時年25歲。這時,李大釗廣泛地閱讀社會科學方麵的書籍,並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說,同時參加中國留日學生的反袁鬥爭,秘密組織神州學會、中國經濟財政學會和留日學生總會,發表有關國情和反袁文章。李大釗“益感再造中國之不可緩”[2],毅然棄學歸國,於1916年5月到達上海,旋創辦《民彝》,7月至北京主編《晨鍾報》。1917年1月,任章士釗創辦的《甲寅日刊》編輯,發表文章,抨擊北洋軍閥黑暗統治和封建專製主義文化。
1918年1月,李大釗繼章士釗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此後,他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並於1918年年底與陳獨秀等人創辦《每周評論》。次年主編《晨報副刊》,傳播新文化,撰寫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成為接受並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
1919年,李大釗參與領導五四運動,發起成立少年中國學會,創辦《少年中國月刊》,與胡適展開“問題與主義”的論戰,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係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標誌著他開始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他發起和組織北京的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並在北京大學史學係擔任唯物史觀研究課程。同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負責中共北方區執行委員會工作,兼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書記,先後發動開灤五礦大罷工、京綏鐵路工人大罷工、京漢鐵路工人總同盟罷工。在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上他均當選為中央委員。1922年,他受中國共產黨委托,同孫中山商討國共合作問題,並經孫中山主盟,加入國民黨。1924年1月,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為國共合作做出了重大貢獻。1924年5月,李大釗(署名李守常)所著《史學要論》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同年6月,他任中共代表團首席代表,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並在蘇聯參觀、講學。1925—1926年,李大釗發動和組織北方地區人民群眾響應“五卅運動”,領導北京“三·一八”群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