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新中國史學走過了50年曆程。這50年,在中國史學史上是變革最深刻的時期。變革,反映在研究對象、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新的研究資料的發現以及研究成果形式等方麵,但就最重要的環節來說,主要還是在理論建設方麵。
一、發展的前提和發展的道路
新中國史學的發展,有一個比較好的前提。這個前提,就是20世紀前期中國史學的積累。第一,自20世紀初梁啟超提出“新史學”的理論以後,中國史學在理論上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第二,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西方史學的輸入,中國史學界異常活躍,思潮、學派應運而生,各陳其說,至三四十年代,形成齊流並進之勢。其中,以曆史考證學派成就尤為突出,如王國維、胡適、陳垣、陳寅恪、顧頡剛等史家,都有豐富的成果問世。第三,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李大釗、郭沫若為代表,創立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三四十年代,郭沫若、範文瀾、呂振羽、翦伯讚、侯外廬等史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撰寫了一大批麵貌一新的曆史著作,使馬克思主義史學有了重大的發展,在齊流並進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這裏,我們沒有可能來開列有關成果的清單。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對於這個時期的中國史學之總相的估量。1945年,顧頡剛在《當代中國史學》引論中,講到“科學方法”和“新史觀”對民國以來中國史學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時,這樣寫道:
西洋的科學的治史方法才真正輸入,於是中國才有科學的史學可言。在這方麵,表現得最明顯的,是考古學上的貢獻:甲骨文和金文經過科學的洗禮,再加上考古學上的其他發現,便使古代文化的真相暴露了出來。……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觀的輸入。過去人認為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後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觀輸入以後,人們才知道曆史是進化的,後世的文明遠過於古代,這整個改變了國人對曆史的觀念。如古史傳說的懷疑,各種史實的新解釋,都是史觀革命的表演。還有自從所謂“唯物史觀”輸入以後,更使過去政治中心的曆史變成經濟社會中心的曆史,雖然這方麵的成績還少,然也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