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曆史與理論》是現存西方最重要的曆史哲學雜誌,它原來主要致力於分析曆史編纂的可能的科學性質,但最近也越來越多地為關於實在的後結構問題,指稱的觀念,以及關於敘述性論證的討論提供場所,如1998年第2期就以刊登討論海登·懷特的理論為主。像海登·懷特、安克施密特這樣的後現代曆史理論的代表人物,也成為該雜誌編輯委員會的組成人員。1998年的約稿範圍包括以下領域:“批判的曆史哲學,原因、說明、解釋、客觀性;思辨的曆史哲學,比較史和全球史;曆史編纂學,史學家論爭的理論維度;曆史編纂學的曆史,以往史學家和曆史哲學家的理論與實踐;曆史方法論,考察文本和其他證據、敘述主義、文體風格學;批評理論,馬克思主義、解構、性別理論、心理分析;時間和文化,時間中的人性概念;跨學科關係,曆史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和心理學之間的互動。”
可以說,安克施密特第一個在《曆史與理論》上公開強調後現代主義對曆史編纂的衝擊。在1989年出版的第28卷上,他發表了《曆史編纂學與後現代主義》一文。這篇論文涉及麵很廣,從曆史著作的產出到科學哲學,從曆史編纂的敘述形式(敘述實質)的美學化到心理分析,從把過去連接起來轉變為曆史表達的任何敘述和元敘述結構的概念到對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後現代鄉愁。這是安克施密特的一個絕技(tour deforce),在以後現代的工作解放曆史編寫的性質的同時,卻並不完全放棄——至少在陳述的層次上——作為一種“認識論”的曆史編纂學。他寫道:“後現代主義的目的……是揭開科學和現代主義的基石。在此,實際上曆史編纂也提供了後現代主義主題的最佳說明。關於過去的曆史解釋,經由與其他解釋相對照,第一次成為可認識的,第一次獲得它們的認同特性;它們隻有在它們所不是的基礎上,才是它們所是的東西。……因此,每一個曆史洞見都內在地擁有矛盾的性質。”[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