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世紀西方曆史哲學

六、新社會運動: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影響

字體:16+-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的新產業革命帶來了社會結構進一步的變動,傳統產業工人人數大量下降,階級意識淡漠,這不僅導致傳統工人運動繼續走低,連傳統的左翼運動也在衰落,而與此同時,生態運動、女權運動、同性戀運動、新生代運動、和平運動、民權運動、保護動物運動等各種新社會運動風起雲湧。這些運動的主體與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所說的“新左派”是相類似的,事實上,新社會運動最早的雛形就是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所興起的西方青年的“反文化運動”。

反文化運動的主體是在西方戰後經濟繁榮和富足生活中長大的一代青年,他們蓄長發、吸大麻,在校園造反,樹立一種與主流社會價值標準相對抗的嬉皮士運動,他們反對科學技術,不信任工業文明,但是他們反抗的目的是享樂主義而不是社會變革,他們的種種越規行為是對自己所出身其中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質疑和反抗,他們所進行的運動雖與傳統工人運動一樣是資本主義主流社會的對抗力量,但卻明顯地表現出了與傳統工人運動所不同的特點,它不是那種經濟上被壓迫階級以激進方式要求改造社會、公平分配財富的政治運動,而是一種文化上的反抗。1968年興起於法國的青年學生的造反運動是20世紀60年代青年亞文化的典型表現,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文化抗議運動。20世紀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崛起的新社會運動在其後30年都一直保持著活力,衝擊、震撼著西方社會,成為西方主流社會矯正自己的社會弊端的參照力量。

從20世紀60年代的青年反文化運動開始,在其後30年間,西方社會一直湧動著一股由社會各階層力量所組成的反資本主義抗議力量。在這30年間,新社會運動的演進隨著西方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還是青年人以放縱的、沒有責任感的形式發泄自己身處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狀態的憤懣與不滿,那麽,到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中期開始的經濟繁榮的中斷所帶來的種種危機,新社會運動體現了更深刻的社會變遷給人們帶來的焦慮與不安;20世紀80年代的新社會運動已從完全邊緣化的狀態進入了通過議會製度解決社會問題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受蘇聯東歐劇變的影響,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主義運動遭受了曆史性的重創,陷入了曆史的低穀,西方社會各國共產黨處在重新思考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並重新尋求自己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定位的境地,這在某種程度上為新社會運動騰出了更大的發展空間。20世紀90年代,各種新社會運動以繁多的花樣,廣泛的形式,成為當代西方社會不可忽視的一支新生政治力量,贏得了更多的參與者與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