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世紀西方曆史哲學

一、意義在曆史中生成

字體:16+-

胡塞爾是以一個數學家的身份走上哲學之路的,盡管他力求以無前提的知識開端,但數學必然性與嚴格性的理念是他在這個開端處的隱性的前提。

起初,他堅信:“演繹科學的邏輯學和一般邏輯學一樣,對它們的哲學闡明必須寄希望於心理學。”[1]後來他發現,心物二元對立的心理學的知識是歸納意義上的知識,並不具有普遍必然性。於是他不得不去尋找更為堅實的基礎。借助於布倫塔諾的意向性理論,他發展起了一門獨特的意識科學,這門科學隻關涉意識中呈現出的東西——現象(Ph?nomen),主體隻知道這些現象,至於它們來自何處,那是要置入括號中的。這樣,事實、經驗和實在被排除出了意識領域之外。應該說胡塞爾采取的是貝克萊、休謨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路子,不過是使素常被認作經驗的東西先驗化。也就是說,意識中呈現出的東西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具有普遍必然性。

胡塞爾認為,之所以說現象學是科學,乃是因為它以絕對無前提的、非曆史的直觀為基礎。意識無非是現象(顯像),那麽現象就是意識“原子”的不同層次的綜合。他還認為:“哲學本質上是一門關於真正開端、關於起源、關於萬物之本的科學。”[2]這門科學要回答意識現象的來源問題。《純粹現象學通論》中這一問題得到了闡釋,意義(Bedeutung)是由先驗主體“看”或構造出來的,由Noesis和Noema兩部分結合而成。Noesis指主體可以自由選擇的向度(看還是不看;怎麽看,即以什麽情緒和狀態來看等),Noema是指不帶主體目的但必須依賴於主體的純質料,意義的不同給予方式就是這二者不同的結合方式。意向性就是Noesis與Noema之間的關聯關係,這實際上就是說對象(意義)是由先驗主體賦予的。先驗主體即最理想、最嚴格的主體,胡塞爾甚至曾經把上帝當成最理想的先驗主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