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世紀西方曆史哲學

前言

字體:16+-

在歐洲,成係統的曆史哲學是近代的產物。曆史哲學興起於18世紀,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厚的社會曆史基礎。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改變了舊有的社會結構,人類的活動能力大大提高,這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加速發展。社會發展使人們的時間和空間視野都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從而形成了社會發展和曆史進步的觀念。

就時間而言,往日自然經濟隨季節律動而循環的時間觀,被大機器生產和分工協作的線形時間觀所取代。如果說在自然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在一生“漫長”的歲月中經曆的多是重複的活動,很難感知人類社會的變遷,那麽近代以來社會變化的速度明顯加快,社會的結構性改變往往使許多人的生活經驗發生斷裂。鄉村小道上慢行的牛車,為風馳電掣的火車所取代;飛奔的快馬縱使再加鞭,與今天的超音速飛機相比,也隻能望塵莫及。社會加快了變化的速度,昨天的“新”東西還未等成型,到今天也許就已成為明日黃花了。代際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寬,人們隻能哀歎“現在是各領**數十天”。年齡和資曆已經不是能力的資本,前輩的經驗已經失去了重要性,許多年長者在新的技術產品前顯得無所適從,不得不向自己的子孫求教。如果說自然經濟給人的印象是“天不變,道亦不變”,那麽工業革命後的世界卻印證了“一切皆流,無物長駐”。曆史變化已經不是哲學家的思考,而是日常生活的現實經驗。

就空間而言,新大陸的發現和資本主義貿易的結合,使人類真正獲得了世界意義上的聯係。而且,人們不再像父輩那樣依附於土地,而是根據工作的需要變換居住地。日益細化的社會分工,為人們的職業選擇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年複一年進行耕種的農民,變成了不受季節和天氣影響的產業工人和白領階層。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推動經濟聯係向新的廣度和深度挺進,全球化已經不止是一個口號,它已經成為一種現實。總而言之,人們對全人類的聯係和共同命運有了切實的感受,對社會生活的變化與曆史進步有了切身的體驗,正是在這種基礎上,人們才形成了世界曆史的觀念。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