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寬夢窄

記事珠

字體:16+-

辭典上說,薏苡俗稱藥玉米、回回米,是一種草本植物,穎果卵形,淡褐色,有營養,可供食用與人藥。但我從前未曾見過,最先接觸這兩個字,是讀了杜甫的詩句。他在感歎李白的際遇顛折、屢遭鎊毀時,曾哀吟過:“稻粱求未足,薏苡鎊何頻!”

這又涉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一粧有名的冤案。東漢時,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中了瘴癘。聽當地的人說,服用薏苡仁可以療治。馬援吃了,果真見效。班師北還時,就買了很多個大粒飽滿的薏苡裝車載回。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但在位時,都不作聲;等他死了,就有人向皇帝告發,說他載了明珠、文犀等稀世珍寶回來,結果,害得他爵位被革,名譽受損,連靈柩都不能很好地安葬。後人把這稱作“薏苡之鎊”。許多詩人,像唐代的陳子昂,宋代的蘇軾、陸遊,清代的鄭板橋、朱彝尊等,都曾寫詩,為之憤憤不平。

這都是過往的事情了,隻是作為一種談資,順便提起來,至於本文所說的“悲喜劇”,則與此毫無關聯。

記得是1994年的春節前,我收到了一個寄自遼西某農村的一個郵件。是用硬紙盒包裝的,大約有三四斤重。解開塑料繩,撕破密封的紙口,赫然露出分裝在六個紙袋裏的薏苡粒。紙袋旁邊還夾著一封信,開頭是這樣寫的: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你離開我們村子已經三十六個年頭了。當年的一個個毛丫頭、愣小子,於今都已坐五望六了。人的年歲一大,就免不了要懷舊。我們六個人碰到一塊,常常念叨起你。(另外幾個,有的過世了,有的遠嫁他鄉,有的搬遷到外地。)

盡管分手以後,咱們再沒見過麵,但是,大家對於你的情況還是有所了解。對你的成長、進步,我們共同感到高興,首先,在這裏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