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研究任何一名大商人的做大的經驗,都會看到他們經營中的巧策——“借花獻佛,多方得利”。李嘉誠的做大策略就含有這種技巧。
李嘉誠吸納九龍倉股,是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進行。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介入,九龍倉股便被炒高。大戶小戶紛紛出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龍倉股仿佛溫度計被火一灼,急速竄到每股46元的曆史最高水平。這已和九龍倉股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
此時,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股還不滿2000萬股,他不得不等股價回落,以稍低的價格將九龍倉股增至20%的水平。
入主九龍倉董事局的路程,對李嘉誠來說仍十分艱巨。
因為按照公司法,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控製權,是其控有股份在50%以上。否則被收購方反收購,會使收購方的計劃前功盡棄。現在九龍倉股票的股價已被炒高,要想增購到51%的水平,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九龍倉的老板已在布置反收購,到市麵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龍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
70年代初,怡和係的置地,輕而易舉收購了周錫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風光百多年的怡和,在當時的香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而實力發生變化也正是在70年代,一大批華資公司上市,借助股票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優勢,當初上市公司家族的小短人,漸漸長成小巨人。
現在,這些小巨人正以咄咄逼人之勢,向商界超級巨人怡和頻頻發起攻勢。怡和大班豈能不驚慌?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數十年來,怡和對中國政府存太多的戒心,奉行“賺錢在香港,發展在海外”的政策。因海外投資戰線過長,投資回報率低,給怡和背上沉重的財政包袱,將怡和逼人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