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商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借法”,諸如“借雞生蛋”、“借花獻佛”等,那麽李嘉誠是如何上演“借殼上市”的這部戲的呢?
1979年10月,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香港設立分公司,董事長榮毅仁邀請李嘉誠出任中信董事。榮毅仁的兒子榮智健於1978年移居香港。1986年,榮智健參加香港中信集團的工作,不久,升為香港中信的董事總經理。榮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滿足坐“現成”的交椅,想憑自己的實力,創立一間完全由自己所控的公司。
李嘉誠以扶植其子澤钜、澤楷的心理也關注榮智健的事業。
李嘉誠任中信董事10年,其實並未做多少實質性的工作。可是作為交情甚深的榮智健有心大展鴻圖,做世叔伯的李超人豈有不幫之理?
李嘉誠、榮智健都看好借殼上市,英雄所見略同。於是,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通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為“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買家無需動用大額資金,有別於一般含義的股市收購戰。李嘉誠、榮智健在股市多方尋找、權衡,相中了泰富發展這隻“殼”。
李嘉誠的英籍高參杜輝廉任主席的百富勤,為中信的財務顧問及收購代表。
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港元/股的價格購入其泰富股份,並以同樣的價格向小股東全麵收購。泰富市值7.25億港元,是當時股市“蚊型股”。中信沒有付現金收購,而是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換股,及以物業作價的步驟而完成的。
李嘉誠和榮智健都曾是港龍(曹光彪的主力艦)的股東,與曹光彪打過交道。所以,這次收購是經各方縝密協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經改組、集資、擴股之後,股權分配是:中信49%、郭鶴年20%、李嘉誠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從股權分配上,可見李嘉誠旨在促成這件事,而無意獲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