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朝廷把武勝關押起來之後,朱棣就知道,重新開戰不可避免。但這一次,他選擇了新的突破口。
四月二十日,薛岩還在去往北平的路上,總兵官盛庸就耐不住寂寞,悄悄下令吳傑和平安,領兵會合德州以圖北進。不巧的是,傳遞命令的驛兵,在中途被燕軍抓獲,信函也很快被送到了北平,交給了朱棣。
當薛岩離開北平之後,還沒有回到南京時,局勢又有了新進展。朱棣派出的運糧兵,在路上遭到彰德、衛輝各處及德州的兵馬襲擊,雙方經過一場混戰,燕軍終究人少,幾百人被殺死,指揮張彬也被活捉。五月十五日,官軍再襲擊燕軍餉道。
朱棣對盛庸調兵無法容忍,加上又丟失了糧草,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報複心理。他和手下商量,也要拿官軍的糧草供應做文章!
古代戰爭,兵員的調動非常麻煩,沒有火車,沒有汽車,騎兵隻占一小部分,大多數軍兵要靠最原始的交通工具——自己的兩條腿來完成行軍,速度之慢可想而知。
光慢不是問題,士兵們走得慢,肚子餓得卻不慢,身體消耗大了,對食物的要求就大。在古代,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糧草供應,實在是個異常嚴重的問題。
《孫子兵法》上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說的是軍隊的給養消耗非常之大,十萬人的軍隊每天就要消耗數千貫錢的軍費,讓七十萬戶無法正常生產。當然,孫武老師不是嚴肅的經濟學家,他所說的,也隻是證明軍隊消耗大就是了。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近兩千年後的明朝,軍隊消耗隻會更大。
為什麽要強調兵貴神速呢?你走得太慢,軍糧都不夠吃的;為什麽軍隊紀律總不會好呢,沒有吃的了,沿路搶點糧搶些牲口改善生活,沒什麽大不了,再正常不過了。